千千小说 > 傲世皇朝全文小说 > 第170章整治黄河造福百姓楚王谋反祸及吏民(1)

第170章整治黄河造福百姓楚王谋反祸及吏民(1)


最初,在一世纪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水曾经先后决口,至今已经六十余年没有修复。

到了建武十年(公元年),当光武帝刘秀打算动工治理时,浚仪(河南开封)县令乐俊上书说:“人民新近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兵荒马乱之后,人民的创伤正重,不宜征发徭役。”

刘秀认为有理,于是将此事作罢。

后来,汴渠向东泛滥,灾区面积日益扩展。兖州(山东西部)、豫州(河南省)的百姓哀怨叹息,认为朝廷总在办其它工程,而不优先解救人民急难,忽视了民间疾苦。

到了本年(永平十二年),恰好有人向朝廷举荐水利工程师乐浪人王景,说他有治水才能。于是,皇帝刘庄决定任用王景治水。

王景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公元0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他的祖先是山东琅玡人,王景的祖辈原居琅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

王景父亲王闳,是郡中三老。更始之乱中,当地人王调杀掉乐浪太守刘宪,自封为大将军、乐浪太守。

建武六年(公元0年)光武帝刘秀派王遵讨伐王调。王闳与曹史、杨邑等杀王调、迎王遵有功,受封列侯。只有王闳坚辞不受,光武帝“奇而征之”。但王闳在中途病故。

王景的八世祖王仲好道术,以善观天象知名。吕后当政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襄、刘兴居谋反,先后就起兵一事求教王仲,刘兴居还要求王仲统兵。王仲不愿受此事牵连,便举家渡海到乐浪避居。

受家庭影响,王景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周易》,并博览群书,他特别喜欢天文数术之学。他工于心计,多才多艺。大约在光武帝后期或明帝初期(公元年前后)任司空属官。

永平(公元—年)初年,有人推荐王景善于治水,刘庄于是令王景与王吴一起疏浚浚仪渠成功。

永平十二年,刘庄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黄河汴水情形,应对精辟,刘庄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的建设,刘庄对他治水成功,很有信心。

于是,刘庄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

本年夏季,四月,刘庄下诏征发役夫数十万人,派王景和将作谒者王吴修筑汴渠堤岸,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

治水过程西从荥阳(河南荥阳县)向东,向东直到千乘(山东高苑县)的入海口,共一千余里。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是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可能是汴渠的开封段)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滚流法,水乃不复为害”。

“滚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

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

他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

他从郑州西北引黄河水,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

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

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王景虽然尽力节省工程费用,然而仍消耗了钱一百亿以上。

从此,黄河与汴水的水流分离,重新回到各自原来的河道。

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公元—年)。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

汉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

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怨声载道。

刘庄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后来,永平十五年(公元年王景随刘庄东巡到无盐(今山东汶上以北约公里)。

刘庄沿途目睹其治水成就,深为赞赏,又拜王景为河堤谒者。

建初七年,王景迁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州太守。当时庐江一带,百姓尚未采用牛耕技术,虽然土地不缺,但因人力有限,粮食常苦不足。境内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由孙叔敖创立的芍(音却)陂(在今安徽寿县),方圆百余里,但多有废弛。

王景组织百姓修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立碑示禁。又推广牛耕,大片土地得到开垦。王景还将养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境内由是日益富庶。

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工程完成不久,刘庄颁诏中说:“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渐就壤坟。”指出王景的工作恢复了黄河、汴渠的原有格局,使黄河不再四处泛滥,泛区百姓得以重建家园。

对王景治河的具体情况,后人见解不完全一致。尤其对“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有多种解释。清代魏源认为是沿黄河堤防每0里建一座水门。

民国时期李仪祉认为是沿汴渠每0里建一座水门,武同举认为是汴渠有两处引黄水门相距0里。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在黄河、汴渠沿堤每0里修建一座水门,从工程量来说可能性很小,而且也无此必要。

最可能的情形是在汴渠引黄处修建两处或多处引水口门,各口门间相隔0里左右,以适应黄河黄河主流上下变动的情况。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说。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从政之余,王景对卜筮、风水、数术之学都很有兴趣,还撰有专书。


  (https://www.vxqianqian.cc/4419/4419509/1111097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