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孤注一掷王莽出兵破釜沉舟刘秀发威2
那时不久,王莽又下旨让高句丽出兵,配合他攻打匈奴。但高句丽与匈奴并无宿怨,不愿意接受王莽的旨令,迟迟地按兵不动。
王莽深感大失面子,于是催迫甚急。结果,逼得一些高句丽人出逃,成为骚扰边境的流寇。辽西大尹田谭尾追镇压,也被其所杀。
乱子闹大了,地方官们为了推卸自己的罪责,就把错误扣到归顺中国的高句丽侯身上,要求惩罚高句丽侯,以警戒高句丽人。
这时,也只有严尤表示反对。
他反驳说:“高句丽人犯法逃逸,并不是高句丽侯造成的;即使高句丽侯真有它心,也应命令地方当局对他进行安抚才是。如果高句丽侯也跟着匈奴参与叛乱,夫余等族必然起而响应。没等我们那里战胜匈奴,这里夫余、穢貉又都反了,这可是我们最值得忧虑的大事啊!”
王莽一听严尤的建议就很不高兴,他当即拒绝采纳严尤的安抚政策。照旧命令转运军队和粮食,引起天下骚动。
当时,屯守边境的官吏士兵行为放纵,内地百姓愁于征发粮食物资和劳役,有些地方的人民就放弃了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城郭,流亡为盗贼。而以并州(州名,辖有今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西部等地区)、平州最为严重。
王莽令七公、六卿都兼将军称号,派著武将军逯并等人镇守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别镇守沿边大郡,试图安抚百姓。
然而,那些奉命监视擅自兴兵作乱的大奸猾的人,都乘便在外作奸犯科,挠乱州郡。他们公然像市场交易一样地行贿受贿,侵渔百姓。
王莽闻知官吏,将领们的作奸犯科,很是震怒,就下诏书严厉责备:“从今天起,再有胆敢犯此法的,立即逮捕,开列姓名奏报!”
然而,朝廷的法律法令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他们仍然放纵自若。
北疆自宣帝以来,边塞几代人都不见狼烟烽火的警报,人民旺盛,牛马布野。
等到王莽挠乱匈奴,与匈奴为敌开战,边民死亡、被俘,死伤累累。数年之间,北部边境虚空,原野出现了暴露的尸骨。
王莽的外交政策,也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对内,王莽要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对外,王莽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王莽对匈奴发明了“挠乱”政策:刺激他们的敏感部位,先是派人搜寻、利诱早年的呼韩邪单于(王昭君“和亲”的单于)的后代,打算逐步把他们封为十五个小单于,用来分裂匈奴,并取代现任单于;
在细小事情上,他也破坏原来的信任关系,制造疑隙,无聊之至地收回单于的玉玺,易之为“章”;集结三十万军队,准备攻打匈奴,从而破坏了维系数十年之久的北部边境的和平。
所谓“挠乱”,其实就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为政治民,最忌讳来回折腾官民百姓。
中国历代文治中的“上无为而民自化,上无事而民自富,上无欲而民自朴”,实为治平天下的不刊之论。
治理天下,从问题出发,不得已而为之。与此相反的路线,则是王莽的,要实现古代的某种模式或未来的某种理想,从“利天下”出发,“挠乱”百姓,结果必定是天下大乱。
王莽的动机且按下不论,其所作所为,可概括为“内则挠乱百姓,外则挠乱四邻”,从此天下纷纷,四境多事,民不聊生。
王莽的“龙椅”也就驾在了火山口上,随时面临着覆灭。
后来,也不出严尤所料,东北少数族穢貉等果然反叛朝廷。
严尤在王莽的集团中,可以说的确算是一个佼佼者。他眼光锐敏、头脑清醒、办事干练。然而,却得不到王莽的信任。
他虽然对王莽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很不满意,但却对王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让他对王莽始终忠心耿耿,充满着愚忠的情绪。
“是啊,回想起来,过去汉帝国的皇帝给了自己什么呢?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只有蛰居草野,一名不文,默默无闻。”严尤在心中叹息。
“是新皇帝不拘一格降人才,方使自己登上了政治舞台,才有了今天的赫赫功名。
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死而何憾呢?”
严尤也知道皇上王莽的性格浮躁多动,不能一日无事;每有所复兴创立,动不动总想摹仿古人,不分析实际情况,制度又变化不定。官吏趁机作奸,天下愁怨之声四起,大量的人民陷入刑狱。
其实,皇上王莽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人民的愁怨。
于是,他总是下诏书,试图用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决。
比如他下旨说:“那些谋生的王田,都可以出卖,不必拘泥与法律。凡私下买卖人口的,一律不予处罚。”曾经试图缓解社会矛盾。
然而,同他的其他的政策法令一样,那些政策法令大都荒谬混乱,而且前后矛盾。刑罚残酷,赋税烦苛,一切如故,并没有因一纸圣旨而发生根本的改变,更加招致百姓们的怨恨。
严尤深刻地了解皇上,那些全然无视社会规律和因果关系,一味地摹仿古人,满脑袋奇思怪想的法令和政策,其实也并非出于他自己的恶意,而是寄托着他自己的美好的理想的。
王莽始终认为他自己就是当今圣人,百姓官吏都是他的附首贴耳的奴才。只需他一声令下,臣民们就都会认真学习,坚决地贯彻执行,把一切做得都像自己设想的那般美好。
而他从未设想过自己的措施,会损害某些人的利益,招致他们的反对,遭遇极大的阻力,甚至遭遇武力抗衡。
当初,井田制的诏令下达未久,就又重新宣布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禁止奴婢交易的言犹在耳,又恢复奴婢的买卖。前后不一的政令,严重影响了王莽这个皇帝和朝廷的权威。
在经济规律面前,王莽朝廷的行政法令倒行逆施,变得比灯草还要软弱。
就这样,严尤自己最挚爱的皇上的复古改革最终彻底破产,混乱局面已经形成,难以挽回。
王莽自己借助于皇权专制的权威建立的制度,已将陷王莽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中。
但是,“士为知己者死”。
严尤又怎能不服从王莽的意志呢?只有服从,才是报效主子,哪怕同主子一同覆灭。
因此,最后,严尤接到王莽的命令,还是马上放弃了自己的哪怕是正确的主张,立刻带兵前去镇压那些反叛者。
于是,当时,严尤也按照周歆早先的办法,把高句丽侯骗来杀掉,传首长安报捷。
当时,王莽喜出望外,在长安张灯结彩,大事鼓吹。
可是,没有安宁多久,东夷和西南夷一样,也越闹越凶了!
如今呢,朝廷的百万大军由两个王家的亲信纨绔子弟率领,征讨强悍的叛贼刘縯,别人都以为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而只有严尤暗暗地担忧,知道这里面实际上潜藏着深重的危机。
将领中,只有严尤明白一些造成这些危机的深层原因,也多少能够了解刘縯,刘秀兄弟一些。
当初,刘秀曾经因为舂陵侯家拖欠佃租的问题,亲自前去找严尤诉讼,说理。
那时,刘秀就给严尤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严尤对刘秀的举动很是佩服和惊奇。
后来,当官军败军回营报告,刘秀兄弟的大军与别的队伍不一样,不掠取财物,只知道操练军队和筹划方略计策等,严尤更是震惊。
当时,他曾经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就是当初那个美须浓眉的美男子吗?他怎么会达到如此的境界呢?”不由得对刘秀兄弟肃然起敬。
然而如今,严尤心中虽然是满腹牢骚,但却又不得不听从那两个无知亲贵的指手划脚,服从他们发出哪怕是既愚蠢又无知荒唐,甚至可能要命的一切指令。
新生的玄汉朝廷,依然在按照先前制定的战略在不断地实施当中。
三月,玄汉的北征大军,由成国上公王凤担任总指挥,统领太常偏将军刘秀,廷尉王常等,率军攻击昆阳(河南叶县),定陵(河南舞阳县),郾城(河南郾城县)等县城,先后占领。
汉军得到了许多牛马,财物,还有十万斛的粮食。刘秀等就按照指令,将这些军需物质转运给了围攻宛城的刘縯大军。
南征大军,由大司徒刘縯率领,加紧围攻宛城。但宛城城池坚固,守将岑彭与前队贰严说共同守城,他们两人久经沙场,守卫森严,宛城久久不能攻下。
于是,刘縯及时改变进攻的策略,他一路继续围攻宛城,断绝宛城的外援,使宛城成为一座孤城;一路抄掠攻占南阳郡周围地区,扫清外围。
五月,当官军百万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传到玄汉北征军中时,军中是一片震恐,十分震惊。
其时,刘秀所率数千人的前锋部队也已经进抵阳关(河南禹县西北),欲进窥洛阳,堵截官军。
刘秀所部凭关远望,眼见莽军驰来,人山人海,将士们顿时心中充满无限恐惧;他们又见开路先锋巨毋霸身材高大无比,他带着一群张牙舞爪,吼声震天的豺狼虎豹奔来,那种出师的威武雄壮的盛况,是秦汉以来未成有过的,越发是胆战心惊。
于是,汉军将士一个个面无血色,惊慌失措,他们拥挤着簇拥住自己的主将刘秀,惶惶不安地弃了阳关,惶恐不安地逃进了昆阳城。
绿林王凤部下远征诸将,闻听莽军声势浩大,势头不妙,他们也急忙放弃所攻郡县,向后撤退,入据昆阳城。
(https://www.vxqianqian.cc/4419/4419504/1111112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