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傲世皇朝 > 第91章兴太学百年大计尊隐逸砥砺气节(1)

第91章兴太学百年大计尊隐逸砥砺气节(1)


起初,建武五年的春季,刘秀在朝廷收入极为菲薄窘困,战事依然扰乱纷纷的情况下,就亲自去洛阳南宫八里外的开阳们外,洒酒祭祀天地,选址破土奠基,起造太学府,并敕有司限期完工,以便选择吉日举行太学开学典礼。

太学是当时国家设在京师,专门传授经学的学校。(相当于今日的清华,北大等国立中央大学。)

十月,刘秀东征齐王张布凯旋归来,就立即风尘仆仆地亲自前往兴建好的太学视察,开始着手过问和验收太学创建的所有事宜。刘秀亲自到太学督导观学,参加太学的开学典礼。

那天,阳光明媚,气温宜人。刘秀缓步登上长十丈,宽三丈的讲堂,大会博士与太学学子,一切依照儒家学派既定的规矩与礼仪。刘秀还同博士与学子们一起研讨,学习古乐古礼,奖励杰出的师生。

那时,刘秀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要把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家学派学者,著名人物拉到自己的身边,为自己的王朝服务。刘秀对他们或任以官职,或尊以名号。

不久,刘秀的身边就集中了诸如范升,陈元,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一大批当时的著名学者,贤人达士。

刘秀对贤士与学者们以礼相待,尊崇备至。或听取他们的策谋,或利用他们的名望和学识,从心理上威服自己手下那些自鸣得意的文武僚属,抑制功臣们普遍具有的自以为是,居功自傲,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情绪。

虽然当时朝廷的经济极度困难,但刘秀依然鼓励支持太学的建立。刘秀还勉励官吏们,将帅们资助太学的运营,并以身作则,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太学学习。

为了使太学教育达到较高的水平,刘秀对从事教学的博士的选拔制度加以不断的更新完善,使在经学上有较高造诣的儒家学派人士担任老师—博士官,到太学中传授诸经。

刘秀还多次亲自巡视太学,奖励与慰勉师长和学生。

不仅如此,后来,刘秀还责令地方仿效中央,设置郡学,县学,专门传授经学。在民间,朝廷则鼓励私人办学。

那些粗鄙的诸将开始并不明白皇上这样做的道理。他们甚至奇怪国家经济是这样困难,就是军费的开支常常都是难以支撑与维系,处处都要量入为出;而兴办太学等,又需要大量的钱财,这些支出都是一笔庞大的数字,皇上为什么还要如此费心费力,用尽心思,花那些冤枉钱呢?

那些大老粗,他们心里哪里能够明白,皇上刘秀如此倡导儒学,实际上是一种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皇上不仅是在加强思想的统治,凝聚天下百姓对新生朝廷的向心力;而且是在筹划着改造他的官吏队伍,以适应由取天下,向守天下的转变,适应安定国家与建设国家的伟大使命。

刘秀明白,现在的官吏队伍,多是在战争中,凭军功提拔起来的,他们未必能够适应和平时期的建设工作。

官吏队伍中只有不断地让新鲜血液进入,才能保持他的活力和开拓创新的气势。

否则,朝廷被某些大家族垄断或霸占,就会陷入近亲繁殖的恶性循环中,出现一蟹不如一蟹的窘境,最终导致王朝的腐化堕落和覆灭。

而要达到巩固新生的朝廷,革新政治,廉洁从政这些目的,只有依靠不断的教育与引导才行。只有通过教育,宣传,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实现培育新生代官吏的伟大使命,才能最终实现刘秀自己中兴汉室的宏图伟业。

当初,征西大将军冯异战胜了赤眉变民,逐渐消灭了关中割据势力,终于艰难地平定和稳定了关中局势。

后来,成家皇帝公孙述也看出了关中重要的军事与政治和经济地位,他就派遣自己的将领程焉带兵数万,勾结吕鲔,想出屯陈仓,进攻三辅,企图夺取关中土地。

冯异和赵匡迎击,程焉兵败,逃往汉川。冯异穷追不舍,在箕谷又大破程焉大军。接着,冯异回军进击吕鲔,吕鲔部众,降者甚多。

此后,公孙述多次派兵进犯关中地区,每次都被冯异挫败。

征西大将军冯异在关中驻守三年,关心民生,平反冤狱,发令施仁,恩威并重。因而,关中百姓生活安乐,远近怀德。

冯异担当征西大将军要职,长久居外,镇抚关中,前后已经有三年时间。他驻军的上林苑俨然都市一样繁荣。他的内心颇不自安,担心谗言的陷害,于是谋划自保之计。

因此,冯异上书皇帝刘秀表明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思念朝廷,希望能被早日召回,以亲帷幄。刘秀因征西大将军冯异的职责重大,不是一般的将帅能够接替的,因此坚决不同意冯异回来。

后来,果然有人上奏皇帝刘秀,中伤冯异。他们弹劾冯异说他:“专利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又违背旨令,斩杀长安令,意图叵测。”

刘秀把打小报告给冯异看。冯异十分惶恐,急忙上表章自明心迹,并请求皇上恕罪:

“陛下,臣本一介书生,遭遇受命之机遇,充备陛下行伍。过蒙皇上的恩宠信任,位列大将,爵位通侯,接受皇帝任命,专断一方,所以立下微功,皆出自于朝廷的谋虑,愚臣其实并没有多大贡献。

微臣私下思考:接受君命攻守,常常能够如意,并不是微臣的功绩。有时以私心来判断处理事情,未尝没有一些后悔。朝廷独见之明,越久传播益远,臣才知道’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的道理。

当兵革始起,天下扰攘之时,豪杰们争相竞逐,迷惑无数百姓。臣因为美好的遭遇,托身于圣明天子,在倾危混沌之中,尚不敢过分放纵自己;而况如今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的爵位都蒙陛下的恩赐,身处高位,祸福难测呢?臣实在希望自己能够谨慎行事,能够自始至终平安无事。

如今,臣看见陛下所示弹劾臣的奏章,臣是战栗怖惧,心情不安,恐惧万分。伏念明主一向了解微臣愚钝的性格,所以敢因此自陈自己的心情。”

刘秀见冯异因此事非常惶急不安,急忙下诏抚慰冯异。

刘秀明白,彭宠的前车之鉴,乃后事之师,对待功臣一有不慎,也许就会导致灾难事件的突然发生。

刘秀迅即用诏书抚慰冯异:“将军勿忧!朕深知将军,非外人所能够离间挑拨。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冯异始得安心。

后来,建武六年(公元0年)的正月,冯异带领妻子儿女入京朝见皇帝,刘秀热情接见,设盛宴款待冯异。

宴会上,刘秀对在场的公卿们大声赞扬说:“公孙,在朕起兵时,就是朕的主簿啊!他为朕披荆棘,定关中。功勋卓著,公而忘私。实堪嘉奖!”

接见之后,刘秀又派中黄门赐给冯异珍宝,衣服,钱帛等物,大加宠信。

刘秀还充满深情地赞扬冯异说:“爱卿啊,想当初,芜蒌亭的豆粥,滹沱河的麦饭,爱卿的深厚情意,朕很久也不能回报啊!”

冯异受赐,感激涕零。他顿首拜谢说:

“微臣闻管仲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齐国赖之而强大。臣今亦愿陛下无忘河北之时的苦难,小臣也不敢忘记陛下恩宠赏赐臣的恩德。”。

此后,刘秀又数次召见冯异,专门设宴,君臣共饮,商讨攻蜀之事。

冯异在京城住了十余日,才回自己的长安驻地。皇帝刘秀命冯异带领自己的妻子儿女随行上任,以示不疑。

谗言陷害冯异的事情顺利解决,才使刘秀卸下了心中的担子。


  (https://www.vxqianqian.cc/4419/4419048/11111053.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