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商议迁都1


阳光透过重重宫殿的朱红色门窗,洒在了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

陈海峰身着明黄色龙袍,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那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中。

而在他身旁,则并肩站坐着三位仪态万千、风姿绰约的皇后。

她们各自穿着华丽的凤袍,珠翠环绕,光彩照人。

在这大明帝国,尽管后宫向来不得干预政事,但却被特许参与朝会。

毕竟,大华乃是一个繁荣昌盛且思想开放的国度,拥有众多杰出的女性官员活跃于朝堂之上。

身为皇帝的陈海峰也曾屡次向前宋遗留下来的官员们郑重宣告,大明帝国是一个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开放之国,而他本人更是一位广开言路、开明睿智的君主。

此刻,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大臣们早已对女官参政之事习以为常。

然而,当他们看到三位尊贵无比的皇后竟然一同现身于朝会之时,不禁纷纷交头接耳起来,低声议论着这前所未有的景象。

就在此时,只听得陈海峰轻轻咳嗽了一声,声音不大,却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空炸响。

瞬间,原本嘈杂不堪的朝堂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位至高无上的帝王。

紧接着,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臣步履蹒跚地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只见他双手颤抖着捧着笏板,躬身行礼后,用略带颤抖的嗓音说道:“陛下啊!虽说咱们大明一向开明豁达,可是让三位皇后一同莅临朝会,恐怕有悖于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制度啊……”

陈海峰笑而不语,转头看向身旁的赵若隐。赵若隐缓缓起身,声音沉稳威严:“祖制亦应顺应时代变革。本宫等今日前来,只为学习政务,日后也好辅助陛下管理后宫之事,绝无干政之意。”老臣一时语塞。

三位皇后也随声附和,朝堂气氛逐渐变得融洽起来,众大臣见状,心中对这新奇的景象慢慢接受,开始专注于政务讨论,而陈海峰看着眼前和谐的一幕,心中满是对大华未来发展的憧憬。

陈海峰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的众大臣,沉稳地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有事的赶快上奏吧!今日所要商议之事繁多,不论是朝廷各部门还是各地的工厂,朕皆需妥善作出安排部署。”

他顿了顿,神情严肃起来,继续说道:“想必在座的各位大臣都心知肚明,朕已然率领大军从元朝手中夺回了大宋的锦绣河山。然而,如今我朝尚困居于这小小的琉球岛,实非长久之计啊!”

说到此处,陈海峰不禁微微皱眉,声音也变得沉重起来:“中原大地广袤无垠,那里有着数不胜数的黎民百姓正处于蒙古人的残暴统治之下,他们的日子可谓是苦不堪言、水深火热。每日里,不知有多少无辜百姓遭受着蒙古人的欺压凌辱;又有多少可怜之人因食不果腹而活活饿死街头。此情此景,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呐!”

众大臣听闻皇上之言,纷纷面露惭色。这时,陈蟹站出列来,抱拳行礼道:“陛下,末将愿领兵出征,收复长江以北失地,解救受苦百姓。”

陈海峰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却又担忧地说:“陈蟹勇气可嘉,但元军势大,不可轻敌。”

陈海峰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严肃而庄重,他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缓声说道:“诸位爱卿,关于出兵一事,暂且等到迁都完成之后再行商议。在此之前,各部先将这半年来的事务详细呈报上来吧!”

话音刚落,殿下的众大臣们纷纷低头应诺,表示遵旨。

随后,各部官员按照顺序依次上前汇报工作。

首先出列的是户部尚书,他步履稳健,走到殿前中央,向着陈海峰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朗声道:“陛下,微臣现将本部这半年以来的事务向您禀报。这段时间里,我国的海关税收收入相对较为稳定,但由于国土面积较小,地域有所局限,因此总体的税额虽然稳定,但总量仍然有限。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国内各大工厂的经营状况良好,盈利颇为丰厚,为国家财政提供了不少补充。然而,随着近期涌入的难民数量不断增加,粮食储备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大起来。”说完这些,户部尚书再次躬身施礼,而后静静地等待着皇上的指示。

陈海峰听完户部尚书的汇报,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思索之色,随即挥手示意让他退回原位。

紧接着,工部侍郎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上前来。

他先是恭恭敬敬地向着皇帝深深鞠了一躬,然后直起身板,声音洪亮地说道:“启奏陛下,经过微臣等人不懈的努力以及众多工匠们日夜赶工,琉球台北和台中的圆形堡垒目前已经基本上建造完工。整个工程的进展可谓相当顺利,没有出现大的波折与阻碍。有鉴于此,微臣建议可以从这里调配一部分人力赶赴金陵地区,以便更好地支持当地的各项建设事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工部侍郎言罢,满怀期待地注视着上方的陈海峰,等候圣裁。

说完,工部侍郎微微躬身,等待着皇帝的旨意。

待工部侍郎退下后,其余各部司的官员们依次上前禀报各自部门的事务。

他们或是汇报税收情况、或是讲述农田水利的修建进度,又或者提及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一时间,朝堂之上气氛严肃而有序。

终于,轮到工厂进行汇报了。

此时,兵工厂厂长快步走到御前,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目前燧发枪的产量尚显不足,难以满足军队装备的需求。不过,若是在迁都之后,我们便能有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扩建兵工厂,从而提高燧发枪的生产数量和质量。”

就在这时,一直站在一旁的沈婉儿轻声开口道:“陛下,臣妾认为应当尽快迁都至金陵。毕竟,金陵乃是一处战略要地,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陛下您也应该早日返回金陵,亲自主持大局。”

她的话语轻柔却坚定,让在场众人不禁为之侧目。

听到沈婉儿的进言,陈海峰微微点头表示赞同,并回应道:“爱妃所言极是,金陵的确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冲,理应早日将都城迁往此处。这件事情就交给礼部去妥善筹备吧,务必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整个迁都过程平稳有序。”

礼部尚书闻言,连忙出列跪地领旨谢恩,口中高声喊道:“微臣定当不辱使命,全力办好迁都之事,请陛下放心!”

随着礼部尚书的话音落下,朝堂之上再次响起一阵轻微的议论声,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对即将到来的迁都事宜展开讨论。

此时,兵部尚书站出来说道:“陛下,北方天寒地冻,我军士兵若北上征战,棉衣棉甲必不可少,然现下库存不足,还需加紧赶制。”

陈海峰皱眉思考后道:“此事迁都后再议。”

陈海峰环视朝堂,朗声道:“朕深知复国不易,这一路艰辛多亏诸位爱卿相伴。如今虽困难重重,但只要君臣一心,定能恢复我大华盛世,拯救中原百姓于水火之中,接下来我们具体讨论各部和工厂的安排。”群臣高呼万岁,朝堂气氛热烈非凡。


  (https://www.vxqianqian.cc/4407/4407332/32496818.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