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风月何缘事苦吟
【一】《鹧鸪天.嫩绿重重看得成》范成大.词
嫩绿重重看得成,
曲阑幽槛小红英。
酴醿架上蜂儿闹,
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
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贾明朝事,
送了斜阳月又生。
求人的事儿,就是难以启齿,何况是一酸秀才。
完盛借房的事不知从何说起,感觉预先想好的词好像都用不上了。他端起茶杯,眼睛望向窗外。
树上已枝蔓成荫,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花;墙角处的酴醿已开,蜜蜂正抢着采蜜,嘤嘤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地穿梭着……
看到这美景,完盛灵机一动,说道:“明长老,学生久闻宝刹幽雅,景色优美;久仰长老学识渊博,精研佛理。今日能瞻仰清辉,不胜荣幸之至啊!”
明本说:“小寺地处荒僻,完解元屈尊驾临,实乃本寺之幸也!”
“学生自幼清苦,父亲在五十岁时又过世了,现与老母相依为命。小生去年进京赴试,名落孙山,本想继续研读,来年再考。可京城的花费甚高,小生只能四海一空囊,琴剑飘零,游学四方。待到大比之年,再赴京应试,以取青紫。如能博得一官半职,亦足可聊慰先灵。”
“解元孝心,令人钦敬!”
片刻的沉寂过后,完盛又道:“时间过得好快,又近晚春。而我,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来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
明本默默地听着,心想:你到底要跟我谈什么?谈你无所事事?探讨人生短暂?
完盛最后说:“这寂寞的长夜,我该如何度过呢?”
【二】《次韵答盛秀才》明本.诗
听到完盛的问话,明长老睁开慈眉祥眼,徐徐而谈:“人,生来就是孤独的。不要奢望能够依靠谁,哪怕是至亲至爱。越是喧嚣处,往往更孤独。人生无处不修行,能在孤独中心静如水,方能在纷扰里安然无恙。”
随后,明长老又吟了一首诗:
“风月何缘事苦吟,
拟将英誉压鸡林。
几回立尽三更月,
一字搜空万劫心。
梦里忽惊霜入鬓,
梅边不觉泪沾襟。
可怜半世聪明种,
甘为浮词又陆沈。”
完盛心中大喜,倒不是这首诗,而是因为起先的谈话里提到了“喧嚣处”。这就好办了,我正好顺着“喧嚣”找“幽静”。哪儿最幽静?寺院嘛!随即说道:“长老之言,学生备受感悟。若能长期听受长老的教诲,乃学生之大幸也。”
“解元过誉了,若解元不嫌弃老衲,可常来小寺品品老衲的清茶。”
“学生求之不得,只是学生的住所离宝刹尚有一段距离,来回奔波,浪费时间颇多……”
“解元暂居何处?”
完盛连忙接话:“学生在蒲州没有亲戚可以投奔,目前暂时居住在招商客寓。可是,客店乃四方杂处之所。嘈杂烦嚣,使学生无法温习经史,耽误了文章。所以想找一个幽静之处,租借一间半间的斗室,避开尘嚣,也好专心致志地攻读。”
明本频频点头,“读书需要安静的环境,不知解元找到了僻静处没有?”
“难哪!连日里东奔西走,一事无成。”
明本同情地说:“看来,这房子是不大好找。”
完盛看了明本一眼,说:“说来也巧,刚刚被学生找到了一处。”
“这处所好吗?”
“千载难遇,十分满意。”
“离小寺近不近?”
“近,太近了!”完盛笑了笑说,“就是宝寺,岂不是第一等幽雅清闲的好地方!”
明本一听,连忙说道:“小寺虽然清幽,但此乃佛门清净之地。解元乃蒙族贵族,享受荣华富贵,饮食断不得鱼肉荤腥,山寺的清苦恐怕是过不惯的。老衲以为,解元还是另择佳地为妙。”
完盛却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借到房子!他随即笑眯眯的祈求道,“明长老,学生虽是蒙古人,但早已身列孔门,对佛法更是虔诚,至于口福之欲,何足道哉!学生早就想茹素吃斋,以清肠胃了。”
这真是,人在急眼的时候,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准!原本嘴巴笨笨的蒙古贵公子,今天却能口若悬河。
只见完盛起身说道:“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学生吃苦是不怕的,请长老不必为学生担忧……”
听完完盛的高谈阔论,明本还是摇头道:“小寺自老衲主持以来,从未出租过,不大好开例啊。若此例一开,大家都来租借,这普救寺岂不成了普救客寓了吗?还请解元宽容一二。”
完盛说:“长老,例是人定的,可以开,也可以灭。万望明长老玉成!”
悟尘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一个要借,一个不肯借。看你俩怎么办!
看到悟尘光笑不帮忙,完盛道:“光知道笑,有什么好笑的?”
悟尘道:“我笑,是想让师父[1]明白,我们遇上好事啦!”
明本问:“什么好事?”
悟尘道:“把房子借给完先生,不是好事?!”
长老一听,有些生气,“这是好事?”
悟尘说:“师父,您把房子借给完先生,是一举五得。”
完盛听了,心中大喜,这小和尚还真有两下子,人家“一举两得”已经满不错的了,他还“一举五得”,哪来那么多“得”?别“得”多了,帮了倒忙。
明本问:“借房子给解元,会有如此多的好处?”
“那当然。”
“那你快与为师说说。”
悟尘说:“师父喜爱文章,又精通佛学……”
————————————
注释
[1]师父
师父不是师傅,和尚不可随意称,这些佛门称呼是有讲究的。
“称谓”是一种礼仪,也是身份的一个代表。而佛门里的“称谓”,常代表着出家人担任的不同职责,有时也标志着修为德行所得到的公认。
出家人的称谓:
(1)师父
不论男女长幼、德行高低,只要已经落发剃度出家,在家居士都可称其为“师父”。
师父,绝不同于师傅。“师父”与“弟子”相对,意思是如师又如父。授我佛法如师,生我慧命如父,是在家居士对出家人最亲切的尊称。
(2)法师
法师指精通佛法、依法为师,是指导他人修行的出家人,现在也是出家僧人的通称。遇到出家人尊称一声“法师”,或者“师父”都是比较恰当的。
若以更严格的佛门规矩来说,法师也根据其修学方向有不同称呼:
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人称为经师;能为经书作解说(造论)者称论师;专门研究、解释、修行戒律法门者,可称为律师,例如唐代道宣律师;经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其中以唐代的玄奘法师最为著名。
唐宋之时,寺院有讲经科、禅定科,持念科、文章议论科等,以检验出家人的修行水准,能讲经说法的出家人称为讲师;禅宗兴起之后,禅门的高僧尊称禅师,例如宋朝宗杲法师,受赐尊称为“大慧禅师”。
(3)和尚
一般人见到出家僧人统称“和尚”。
但在佛门里,“和尚”这个称呼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有的人称呼年纪小的小僧人为“小和尚”,其实也是善意的误会,佛门里的称谓应是“小沙弥”。
“和尚”特指那些奉行“六和敬”,德行高尚的出家人。源自于梵语,意为“亲教师”
(4)住持
一寺之长即为“住持”或“方丈”,也可以尊称为“大和尚”。
住持,即是护持佛法长久住世的意思,源自百丈怀海禅师时期所设立的法制。
方丈,古印度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为制,故而称为“方丈室”,其后逐渐演变为对佛门住持的尊称。
“老和尚”这个尊称,也不是单以年龄来判断的,而是从戒腊和德行的角度来说的。戒腊是自受具足戒以来的年数,当一家寺院的住持确定继任者,原住持退下这个职责后,称为“退居方丈”或“退居老和尚”。
(5)长老
长老是有界定标准的,仅限于戒德俱尊的出家人才可以。
出家受戒十年以下称“下座”;十年以上的称“中座”;二十年以上的才能称“上座”,“上座”者即可称为“长老”。
(6)大师
与社会上的“大师”泛滥相比,佛门中真正能称得上“大师”二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佛门中本来没有“大师”的称法,这是在家居士出于崇敬之心,尊称一代祖师或某个领域杰出的僧人。例如民国高僧印光大师,在世时弟子皆尊称印光法师,圆寂后因公推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此后开始普遍被尊称为印光大师。弘一法师因为振兴律宗、持戒严谨,也是被后人尊称为弘一大师,他们在佛弟子心目中都近乎“菩萨”。
(7)比丘尼 & 尼师
在佛门的正式称谓中,受过比丘戒的出家男众称“比丘”,受过比丘尼戒的出家女性称“比丘尼”,而“尼姑”是普通人用的俗称,但在礼仪上欠缺恭敬,正确的称谓是“比丘尼”或“尼师”,或是直接称“法师”。
(8)上人
也有一些出家人被弟子称为上人,在《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称维摩诘居士“彼上人者”——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
其实,不管出家在家或是男女,凡是对佛教有特殊贡献的,都可以尊称为“上人”或“大德”。
(https://www.vxqianqian.cc/4394/4394074/39892701.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