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闭关锁国?闭关锁汉!
第736章 闭关锁国?闭关锁汉!
【这是一次正式的外交,英国大使是马戛尔尼勋爵,副使是斯当东爵士。】
【使团的船队由高厄船长指挥,旗舰为“狮子号”】
【同时,英国人对这次出使非常认真,从人员配备上也可以看出。】
【除了政府大使和船员之外,船上还有一系列特殊人才,比如科学家、画家、工程师等,以便对中国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使团带给皇帝的礼物也很考究。】
【在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以拥有钟表为荣。】
【但随着中外贸易的持续,至少对皇帝而言,这种奢侈品的需求可能已经饱和了。】
【英国人三思之后,选择了同样有弹簧齿轮和镶嵌珠宝的八音盒。】
【而为了展现科技实力,英国人又弄了几架大型天文仪器,还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枪炮。】
【另外,礼物里还有许多英国制造的日用品,准备通过进献给皇帝来产生广告效应,将它们慢慢地在中国市场铺开。】
……
{外国历史不熟,但隐约记得这不是英国人第一次来了吧?}
{不是第一次来,但是是第一建交,就是为了打开贸易。}
{清朝不是有港口吗?四个呢。}
{你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的四口通商啊?老黄历了。}
{到了康熙后期,由于其余三口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外国人最终选择了以广州为主要口岸进行贸易。}
{然后随着时间延续,广州口岸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从行商到各级官员,以及皇帝,都从贸易中吸取血液,外商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
{乾隆二十年(1755),英国人为了避开广东的盘剥,到宁波互市。}
{宁波由于见证了广东的富裕,愿意选择更加开放和低税率的方式,却被更高层中的官吏所阻挠。}
{他们以这样做会减少皇帝的税收为借口,劝说皇帝提高宁波的关税,逼迫英国人回广东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国代理人洪任辉一气之下赴天津告御状,声讨海关陋习。乾隆禁止了其他三口与西洋的贸易,将所有的贸易都集中到广州一口,一口通商的制度从此形成。}
{而为了对英国人形成震慑,乾隆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
{比如,他意识到生丝是英国人最喜欢的产品之一,而生丝的最大产地不是广东,而是江浙。}
{于是,为了降低宁波口岸的吸引力,他下令禁止生丝出洋,即便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来到江浙地区,也买不到生丝,自然也就不再去了。}
{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随着一口通商政策的尘埃落定,皇帝才在英国人的请求下,再次放宽了生丝出洋的禁令。}
{不得不说,大清这时候还是有颜面的。英国人倾向于认定不能再派私人代表去解决问题,要想调整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必须派出英国国王的正式使节,见到北京的皇帝,这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并达成新的协议。}
{这才有了马戛尔尼一行。}
……
【英国政府与清朝政府取得联系。】
【这项工作由位于广州的英国商会与广州“洋行”对接。】
【申请书一递上去,乾隆立刻同意了,同时作为恩典的一部分,乾隆允许英国人选择一条特殊的进京路线。】
【之前所有的外国,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南亚的使团,都必须按照中方惯例从广州登陆。】
【之后由中国政府负责将他们从陆路和运河一路颠簸送往北京觐见,之后再折腾回广州。】
【当乾隆听说英国人的礼品太贵重经不起颠簸时,特许他们在天津登陆,就近前往北京。】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他大约有点理解乾隆的想法了。
有一点他可以很确定,那就是清朝并不反对对外贸易。
最起码乾隆肯定不反对。
理由很简单,乾隆的个人收入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关税!
你想让他断了自己的贸易那就等于是断了他的财路。
谁敢断他财路,他就敢断谁九族。
以己度人吗。
刘彻很理解。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而为什么这么限制英国人,应该还是华夷之辩的潜意识了。
但是……
刘彻依然紧皱眉头。
如此行为不免有点小家子气了。
……
天幕上。
一条海路图平铺在案几上。
一条卡通小船顺着航线从『英国』到达『天津』
……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二十六日。】
【英国使团离开英国,经过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
【穿越赤道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绕过好望角。】
【经过东南亚的群岛和交趾支那(越南的南部)。】
【再经过澳门外的万山群岛以及浙江的舟山群岛。】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津外的庙岛泊锚。】
……
大秦。
殿内突然陷入莫名的沉默之中。
嬴政与其余四人都停下手中动作。
抬头对视一眼。
冯去疾率先开口道:
“《山海经》载:炎帝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即勾龙。”
“又载:共工赤发。”
“由此可见,那是尧舜禹时期共工的封地,共工国!”
“离九州远矣,合该归于华夏了。”
嬴政与其他三人一脸怪异。
蒙恬凑到尉缭身边轻声道:
“真的假的?太……太牵强了吧?”
“而且领头的那人不是红发啊?”
萧何则扬了扬下巴,示意蒙恬道:
“那船里不是有红发之人吗。”
“再者说……”
萧何觉得若是刘邦那个混在这,他一定会这么说……
“给他们染成红的不就行了……”
其余三人身体后仰倒吸一口凉气。
嬴政看了一眼萧何。
一半赞同,一半可惜。
赞同他的方式,可惜被刘邦污染了。
嬴政又看了一眼冯去疾。
这位也被污染了……
等等!
朕的大秦不会就慢慢变成刘邦的样子吧?!
……
【觐见的结果双方都不太满意。】
【英国使团送来的钟表等工艺品并不比广州洋行的更精巧。】
【英国人送来火枪、大炮、天文仪器、战列舰模型等,用来展示他们高超的科技成就。】
【但乾隆皇帝拥有几十种非常精巧的火枪,并且可以非常熟练地用它们狩猎,英国使团进贡的火器并没有达到可以让他惊叹的程度。】
【至于天文仪器和战列舰模型,由于翻译上的困难,英国人最终并没有让乾隆搞清楚它们到底厉害在哪里。】
【而就在英国人觉得可以开始谈判的时候,乾隆只是简单地接受了他们的礼品,并送出一堆赏赐,然后就打发他们踏上回程。】
【预想中的谈判,根本就没有发生。】
……
{英国人事先准备的主题有几个,第一,派遣一个常驻北京的使节,解决有可能发生的贸易纠纷。}
{第二,在浙江宁波舟山、天津和广东三处,给英国几个地方做买卖。}
{第三,仿照俄国人,在京城设立一座商馆。}
{从后来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件可得知,乾隆觉得英方的三个主题都是天方夜谭。}
{首先,你派一个人住在天朝照顾你们的买卖,这不合天朝的体制。}
{以前西洋各国确实有人来北京住下,但他们是来服务天朝的,而且来了就必须遵守天朝的规矩做官,永远不准回去了,至于商人,那是绝对不行的。}
{假设天朝也派一个人到你们国家的都城居住,你们不也不能忍受吗?}
{至于在浙江、天津和广东设立洋行,自古以来(其实是明朝的惯例,由清朝继承),外国人都在澳门设立洋行,你们最好也遵守这个规矩。}
{如果准许你们四处经商,其他国家也都会跟进,提出这种无理要求,那天朝不就乱套了吗?}
{像俄国人那样在北京设立商行更不可行,俄国之所以能这样,是早期战争导致的特殊情况,不是惯例。}
{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掺杂。}
{就这样,所有提议都被拒绝了。}
{“天朝物产,无所不有”……闭关锁国啊……}
……
炎汉·明帝时期
“天朝物产,无所不有。”
刘庄沉着目光,嗤笑一声。
“说的真好听……”
“这只是乾隆给自己找的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罢了!”
刘庄按耐不住拍案而起,指着天幕气愤难平道:
“不过是为了防止那什么英国人和汉人勾结,让已经被文字狱洗过脑的汉人再生出什么不端的想法,危害清朝的统治罢了!”
“锁国与文字狱……本就是配套的!”
刘庄怒气满腹。
一旁的刘肇则在想着另一件事。
当权统治者需要考虑到的,不仅仅是一句天朝上国的傲气。
更多的是从统治稳固性出发的考量。
如果去除汉人与满人的界限……
如果执政的是汉家皇帝……
事情真的会有变化吗?
……
大唐·玄宗时期
李隆基啃着西瓜,含糊不清道:
“放他娘的屁……”
他对乾隆的话是一字不信!
“康熙认真学习过西学,乾隆没学过?”
“说到底,他真正担心的问题是西洋人不如朝鲜等传统属国那么可靠。”
“汉人可能会和西洋人勾结起来反抗他们的统治。”
“清朝对外贸易的基本思路并不是简单的闭关锁国。”
“而是货物可以随便买卖,人不能随便进出。”
李隆基将西瓜皮一扔,从杨玉环怀里扯出手帕擦嘴。
看着“洋行”二字,冷笑一声道:
“所以,乾隆才限定英国人只能在广州通商,而且不许直接跟中国普通商人做买卖。”
“必须通过朝廷指定的“洋行”进行代理交易。”
“英国的商品只能卖给洋行,洋行再转卖给中国商人。”
“英国商人要买东西也只能给洋行下订单,由洋行去采购来卖给他们。”
“跟西洋人打交道的,只有那些被清廷认定为在政治上绝对可靠的少数“行商”。”
“普通中国商人并不能直接和西洋人接触。”
“闭关锁国?闭关锁汉吧!”
杨玉环本来还嫌弃的两指捏起手帕,待看到李隆基意气风挥斥方遒后,两只眼睛都开始放光了!
是人就好色。
李隆基讲的什么杨玉环完全没听懂,她只是觉得老皇帝年轻时这么俊的吗?
李隆基则自信抬头。
被朕的雄论震惊到了吧!
……
{乾隆在二十一年(1756)下令停止了浙江福建等地的英美贸易。}
{嘴上说禁止开放更多口岸,是担心西洋人“居留内地者甚众”,危害海滨国防安全。}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清朝军事力量对海上商业活动无力控制,又不愿意交给汉人去控制的缘故。}
{跟皇帝是不是骄傲自大无关,跟清朝是否重农抑商、思想保守其实没有一点关系。}
{这种政策其实可以与明朝末年对比。}
{一方面,明朝直接控制的海军本身就比清朝强大。}
{另一方面,朝廷对海上的民间军事武装也不是很担心,放任郑芝龙这种大型海商海盗军事集团壮大,最后招安了事。}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郑芝龙集团确实一直忠于明朝——虽然是独立性很强的军阀。}
{但在对外维护国家主权甚至开疆拓土方面则从不含糊。}
{而明朝沿海的对外交流全面开放,不仅限于商业贸易,外国人在中国出入很自由。}
{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很多外国人在明末中国各地的生活观察记录,中国学者也因此大量地了解到了西方的近代科技文化成果。}
{究其缘由,关键还是统治者的权力合法性高,没有清朝这种满汉之分的心病。}
{清朝统治者就没有这种自信——但他们还他妈聪明的认识到自己不应该有这种自信!}
{因此才用严防死守的思路来处理对外交往问题。}
{……真他妈……无言以对……}
……
大清·康熙时期
康熙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面色沉着。
明清交战的时,大明利用海军优势,从山东半岛向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运输战略物资,支撑起了毛文龙在皮岛活动。
郑成功父子割据台湾抗清,清朝也只能采取“禁海迁界”的政策来隔断他们和大陆的经济联系,在军事上长期无能为力。
若不是郑成功手下的海军将领施琅叛变投清,大清还不能建立起自己的海军,成功收复台湾。
满洲将领不具备指挥海军的能力,满蒙士兵也很难参与海上作战。
所以收复台湾以后,也就基本停止了海军发展。
至于目的……
康熙看向天幕。
当然是防止汉人独立掌握一支有实力的军队。
女真和蒙古受生活习惯,并不适海洋上的生活,所以在中原驻防八旗的九大驻地中。
最南边的广州和福州两地没有满蒙士兵,只有汉军。
清军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自己的海军。
而现在,英国从海外来了。
海军,是建还是不建?
建,用汉人,汉人掌握海军。
不建,英国人会不会有二心?
既然如此,不如直接推出去罢了。
他理解乾隆。
……
大清·乾隆时期
“圣祖晚年曾言……”
乾隆看着天幕,突然对永琰道: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然,汉人心不齐,如满洲蒙古数十万人皆一心。”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
“你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永琰额头开始沁着细汗,紧张道:
“圣祖的意思是……是……”
“西洋国家是中国大患,可汉人与大清国心不齐……”
“他们若是跑到西洋国家控制的南洋卖米卖船,人还留在那里,再与西洋勾结,就麻烦了……”
乾隆点点头,又突然沉寂了下去。
……
大清·咸丰时期
咸丰看着“闭关锁国”四字,一时不知说什么是好。
圣祖下的禁海令并不禁止贸易,而是禁止沿海地区居民擅自出海,并禁止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停留。
也就是禁绝汉人和海外国家的直接交流。
一切贸易必须在朝廷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确保贸易双方只有财货交流而没有思想、文化、科技、武器、感情等其他交流。
雍正爷、乾隆爷、嘉庆爷、道光爷,都严格遵守了这个政策原则。
只因……
“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窥中土。”
……
【但谈判失利和一口通商并未妨碍中国和西方国家贸易额度的迅猛增加。】
【在1764—1833年鸦片战争前夕的半个多世纪中,英国输入中国的贸易额增加至原来的约十五倍。】
【中国输入英国的贸易额增加至原来的约十倍。】
【1789—1833年间,美国输入中国的贸易额增加至原来的约十四倍,中国输入美国的贸易额增加至原来的约十倍。】
【若以商船为例,据统计,从康熙二十四年(1685)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七十二年中,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三百一十二艘。】
【而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道光十八年(1838)的八十年间,到粤海关贸易的商船共五千一百零七艘,增加至十六倍。】
【而19世纪30年代,英国下议院组织过一个“考察东印度公司的当前情况及大不列颠、印度和中国之间贸易情况小组委员会”。】
【他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在大批和对华贸易有关的英国、美国和印度商人中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
【这个小组最后做出结论说,绝大多数在广州住过的作证人都一致声称,中国的生意几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
【总之,在货物贸易和金钱往来方面,清朝中期中国的大门几乎是敞开的,不存在闭关锁国的贸易政策。】
【至于通商口岸限制,完全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而不是为了限制贸易。】
【如同对内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一样,清政府对外也同样坚决执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
{……不多说了,一切都在酒里了!我干了你抿一口!咕噜噜!}
{陪一杯!}
{我也陪一杯!}
{乾隆五十八年……此时的英国经过百年的努力,已经脱颖而出。}
{它曾经最大的对手法兰西,此时在印度只剩下了本地治里这一座孤城,也是法兰西对华贸易的最重要港口。}
{到了马戛尔尼来华的同一年,由于法兰西大革命,英国人又再次拿下了本地治里,使得法兰西失去了对华贸易的基地。}
{而178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减税法令》,大幅度降低茶税,通过价格竞争优势,将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人挤垮。1799年,撑不住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宣告破产。}
{在这个过程中,南亚次大陆也发生了有利于英国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印度的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在中央虽然有一个皇帝,但在地方上有许多小领主存在。}
{随着莫卧儿皇室的衰落,这些小领主慢慢地脱离了中央,有的成立独立的小邦,有的则依附于英国。}
{久而久之,英国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三大殖民地,分别是位于东北部的加尔各答、位于东部的马德拉斯,以及位于西部的孟买。}
{英国人以这三个殖民地为依托,逐渐地联合其余小邦,将印度变成了一个马赛克一样的混合体。}
{英国已经开始垄断全世界的贸易,迈入日不落的进程。}
{而中国……}
……
【马戛尔尼使团希望清朝放宽贸易政策的目标没有达到,但仍然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
【他们沿途认真观察了此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现状并记录了下来。】
【有人写了报告,有人画了图像。】
【这些记录成为了我们了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真实情况的珍贵材料。】
【而与此同时,这些报告也促进了英国对东方这位老大帝国的新的认识。】
……感觉有点写狠了他妈的……
不会暴毙吧?
我不敢了!!!
(本章完)
(https://www.vxqianqian.cc/3215/3215788/11110386.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