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三章 开始即结束
“夫君,一定凯旋归来。”
“某家七进七出,沙场若等闲,此去开疆拓土,建功立业,为咱家打下更大的富贵。夫人们在家里好生过日子,教孩子。一两年便回来了。”
江宁公府门前,王言一身劲装,同一大堆的妻妾孩子告别,没用他们相送,带着二十部曲打马而走。
王言进爵县公,部曲名额更多了,眼下已有五十余人。当然实际上的部曲更多,这是军将的正常操作,哪个将军手下没有百八十号私兵啊。
还有各个大家族,没有武装力量护卫,他们怎么敢去海外发财?
不过王言也没有带那么多人,有一些人方便传信办事儿就够了,更多的还是留在家里做事。他的部曲,都是杀胚,做事都很可靠……
到了城外,汇合了李靖,以及其他的一些人家的二代、三代,在杨广出城十里的相送之下,王言一行人快马加鞭赶赴雁门。
王言的战斗力是出了名的猛,而他的战损也是出了名的低。六百人出去的,能活着回来三百多人,尽管伤残的也有不少,可只是恢复过来还能继续从军,继续战斗的人还是保留了二百多人。
五成的存活率,三成的健全率,这太夸张了。
当然也有王言拉起了由毕部的原因,但突厥人在大隋高级公卿的眼中,显然并不算人。何况这一次王言的兵力也更多,替代了突厥兵。同理,在高级公卿的眼中,大头兵也不算人。
所以高级公卿们为了子孙后代计,就把家里不能继承爵位的嫡庶子嗣送到了王言的麾下,跟着王言出去打仗立功。
世家子想要搏前程,也要去上马杀敌。总有不甘心的人,不怕死的人,何况跟着王言一起,活下来的可能还很大。
王言的作战计划也已经确定,只要能活下来,大家都能混个武勋。
所以公卿大族们,都让自家后代跟着王言去战场上混功劳。
当然也不是谁都能塞人的,得是忠诚的太子党。当然也不是谁家都能塞好几个的,而是有着一定的数量限制。
据杨广所说,这份名单,是在确定了要调王言参战以后,就开始磨合确定下来的。
毕竟都是有上进心的么,这些人的武艺、学识还是足够的,只是没有太多的经验罢了。如果两万的部队,塞进去一大堆的二代的、三代的公子哥充任军官,可以说这一战王言已经败了。
就是因为经验的不足,他们的临战处置,是不合格的。而且也缺少那一种久经战阵的从容不迫,遇事就慌,此乃兵家大忌。
还是比较合理的考虑到了的这些原因,按照家庭背景,将这些人安排在各个位置。不过最高的,也就是个副都督,百将的副官,听命行事。
王言还很大方的将自己卫队的名额空了几个出来,可惜没有一个人选择跟着他冲锋陷阵……
一帮男人骑着快马,只是带着甲胄武器轻装简行,只用了半个月就到了雁门。
到了这里,接过了兵权的那一刻,也就标志着王言这个雁门行军总管,在这里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都以他的意志服务。
不过王言倒是没有那么多的怪癖,开战之前得先砍几个军官立立威,集中一下权力。他真用不到这些手段。
因为他在这里,本就有着极大的声望,整装待发的两万大军知道是跟着他一起打仗,早都嗷嗷叫了。
一路快马加鞭的赶路,王言自己能适应,但却影响李靖等人的状态。于是王言下令休整几天,同时他也看过了为此次草原大战准备的各种后勤补给物资。
堆成山的肉干、粮食、盐等等吃食,曾经王言打仗准备的驱除蚊蝇的香包,各种的药材,数不清的烈酒,刀枪剑戟更是不须多说,泛着寒光的箭矢密密麻麻。并且还在不断的进行生产,不断的运送到雁门。
同时王言也开始研究传过来的各方面的情报,还派了斥候散出去,收集这边的战场信息。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就是信息,眼下已经同突厥打了几个月,雁门这边的榷场已经关闭,已经发展成兵力过万的大部落的由毕部,同样也是磨刀霍霍。都兰那边不可能不知道消息。
只不过雁门,乃至整个并州,都是囤着重兵的。此前也在这边打过几仗,不过确定了王言挂帅以后,这边就又收缩了回来,加紧训练士兵,等着王言过来猛猛干。
也是给到了王言极高的尊重,同时也对王言给予了极高的信任。
毕竟真说起来,他的战绩也只有当年的草原之战而已,尽管战绩很夸张就是了……
而这一次王言能动用的兵力,并非是两万,而是三万,只不过由毕部的一万兵力,不算人罢了。
王言穿着轻薄舒适的中衣,看着挂起来的他当年绘制,这些年不断完善的草原地图,上面标注着开战以来收集到的所有的突厥部的调动情况。
“药师啊,让你总管,此战你怎么打?”
“我大隋并由毕部一万七千骑兵四面出击,劫掠人口、牛羊马匹,余下一万三千人押运粮草武备,遥遥跟随策应,得了马便步转骑,如此一路横扫。”
李靖说的是大的战略,具体的四面出击,则是战法、战术了,那是要临阵指挥调整的,说不出什么来。
主要也是因为草原的特性,突厥人是游牧的,他们只有部落,纵然有几个小城,也不过是小土墙罢了,甚至连大隋的县城都比不上。
所以在草原上战斗,无法像在中原战斗那般,可以细致的部署攻取哪一座城池,占据哪一处关隘。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战斗,总的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敌人,然后消灭对方。如何找到,如何消灭,才是关键。
所以李靖没有说到点子上,也不可能直接就说到点子上。
王言却很是认可的点头,笑道:“我就是这么想的,步兵一定不能上阵,否则就是送死。我们的骑兵不能全动,由毕部的也是一样。要防备突厥绕过来,也要护卫部落迁徙。所以我们七千出四千,他们一万出八千。不过我们的兵力,也不是只有目前的这些。”
“哦?”李靖表示不解。
王言喝了一口酒,笑道:“你还说由毕部呢,忘了由毕部是怎么来的了?”
李靖恍然大悟,随即拍着自己的脑袋:“还是兄长思虑周全,更有高绝手段,由毕部是对我大隋最忠诚的部落,真是奇哉怪哉。”
“没甚么奇怪。不过是想活的有人样,想活的更好罢了。”
对于由毕部,王言是很欣慰的,当然可能是他留给由毕部的威压太深了,既有大恐怖,又有大恩德。即便随着时间的流逝,狼性的突厥人也仍旧深深的记忆那被长生天祝福的神武凶残的将军。
当然更重要的是,大隋对于由毕部的处理,接受了王言的意见,对由毕部实行的经济控制。没有过多的征收由毕部的牛羊马,同时又靠着榷场的便利,使得由毕部的人过上了多年的好日子。
他们可以吃到粮食,可以交易到许多的建筑材料,他们盖起了棚子,哪怕是在冬日里大雪封了草原,他们也不会如同以前那般损失惨重。同时王言还派来了经验丰富的人,来跟他们一起研究如何养更多的牛羊马,如何避免牲畜疫病,如何治疗。
同时王言也坚定的实行教化,一样弄了不少寒门士子过来教他们读书认字,对他们进行汉化。
而执行的地方官,也没有过分的去苛待由毕部,毕竟有着榷场,他们都能赚到大钱。同时由毕部也不是白给的,那是跟着王言纵横草原,七进七出的强军。
负责落实的地方官员,当然没胆子逼反了由毕部。那不仅仅是由毕部的事儿,还有王言,还有杨广,还有大隋针对突厥的整体部署。谁坏了这种事儿,肯定是要千刀万剐的。
而且一大堆的豪门大户在这边发财,谁坏了生意,可真不单单是死一个地方官的事儿,搞不好家族都得被愤怒的大户们集火干没。
毕竟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么,这是正经的大仇……
总而言之,就是由毕部的人过的好,所以心向大隋,所以他们的部落对于其他的突厥人很有吸引力,导致了很多人叛逃原本的部落,这也是由毕部能在近十年的时间内,持续壮大的原因。
听过了王言的话,李靖点了点头:“确是如此,由毕部的人,比我大隋之民都安稳,日子都过的更好,都是兄长之功啊。”
“怎么听着好像是骂我呢?”
王言笑着摆手,打断了李靖的话,随即说道,“知道你的意思。去吧,传我军令,四千骑兵……”
王言投入到了行军总管的身份之中,开始安排各项军队、物资的调动工作。
倒也没什么难的,总结下来不外乎两点,一是雁门屯驻的军队全部前出到由毕部,后勤物资也都运到由毕部。同时大隋四千骑兵,以及由毕部的八千骑兵进行集结。
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众人的反对之下,王言还是给由毕部调拨了军用物资。由毕部都是骑射的,王言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弓、弩,以及天量的箭矢,同时还给他们装配了轻甲。
为的就是更进一步的提升由毕部的战斗力,同时也是避免由毕部的雇佣兵心态,因为这一次打完了以后,就要对草原进行实治,不能区别对待。
同时为了进行双方的融合,王言将全部的骑兵合并、打散,按照一个大隋军士,两个由毕部军士的配比重组,军官以大隋为主,突厥军官辅之。
王言亲领一千隋军,两千由毕部骑兵。余下的一万骑兵,则是分成了五百人一部,共二十部,分散深入草原,四面出击。王言则是在后策应,支援。
同时散布了大量的游骑斥候,派了大量的传令兵。
在兵出雁门以后,王言的大脑就成了几十核的。他要协调散出去二十股部队,要综合分析斥候以及二十股部队传回来的消息,要兼顾后方的后勤情况,他亲领的三千部队也要分散开。他得考虑每一处的驻扎地点,得考虑全部人马的补给问题。
毕竟这不是几百人马,而是一万两千人,近两万匹马。几百人可以随便抢劫一个聚居的部落补给,上万人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要补给一次,方圆几百里都没有活物。
所以王言当然不可能带着一万多人打游击,补给跟不上,那是取死之道。但他没有放弃打游击,前出的几股部队,都是他的老部下,跟随他在草原上来去纵横,知道该怎么打,又该如何跑。
同时王言亲自冲锋陷阵杀出来的不离不弃,也让前边冲杀的将士们安心,只要他们的消息能及时送到,那么他们就能活下去,就能打胜仗。
对王言来说,打仗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对草原的统治。
他这个行军总管的任务,并不单单是打仗而已。他带着一大堆的二代、三代的同时,也有许多的愿意来草原上搏个前程的寒门子弟,他们是要直接进行治理的。
王言拿出了草原管理办法,现在他在前边打仗,抢人口,后边还有人按照他事先交代好的,对人口进行分配,进行治理。再后方,还有大隋的百姓已经被动员迁徙,离开故土。
虽然人们都没想着灭国,但这场仗却是奔着将突厥打灭国的目标推进的,至不济也得如同王言在大兴许下的那般,一仗打残了突厥才成。
不过王言并不着急,草原太大了,打仗就得慢慢来。
他这边稳扎稳打,急的只会是突厥。因为越打,他们的人口越少,他们的资源越少,甚至于他们的军心都要离散。毕竟他们家里的老婆孩子都被王言劫走了,他们还打个屁的仗,给谁打仗?打不出牛羊,也打不出媳妇,突厥的大头兵们自己就要掏刀子砍各种头人,各种勇士,各种大汗的脑袋了……
从王言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开始,已经意味着这一场国战已经告终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不是王言的问题,是此时的生产力、公共建设的问题……
日常感谢打赏、投月票、推荐票以及默默看书的好哥哥们的大力支持!
(https://www.vxqianqian.cc/3178/3178277/829388120.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