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新百年战争”
第917章“新百年战争”
18世纪未,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宛如一场地动山摇的风暴,迅速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其强大的影响力更是跨越了英吉利海峡,在对岸的英国激起干层浪。
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历史进程,也对英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领域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影响,成为英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法国大革-命的烽火刚刚燃起,许多英国政治家与投机客便敏锐地察觉到,这场发生在邻国的动荡或许将成为英国在欧洲大陆拓展势力的绝佳契机。
彼时,英法两国在欧洲大陆长期处于竞争态势,英国的政治家、商人和贵族们普遍乐观地认为,法国的内忧外患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国力衰退,而这无疑会为英国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对法国波旁王朝君主权力的削弱大多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期待着法国的衰落能让英国在欧洲事务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然而,当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制宪议会)庄严宣布《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时,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份宣言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理念,如同一束强光,穿透了英国社会的层层迷雾,引发了部分英国人内心深处的共鸣。
尤其是那些长期以来渴望在本国推动改革的激进派人士,他们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对法国的这一进步举措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当时的英国,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富有的地主和贵族手中,议会议员的选举权极为有限,广大普通民众被无情地排除在政治决策之外。
法国革-命所蕴含的民主精神,与这些激进派人士内心对英国政治体制变革的渴望不谋而合,他们开始期待英国能够借鉴法国的经验,扩大议会的代表权,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的治理中来。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不断推进,革-命者的行动逐渐超出了英国高层的预期和容忍范围。法国国内局势的日益激进化,尤其是对贵族和教会的激烈打击,以及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彻底颠覆,让以英王乔治三世和首相小威廉・皮特为首的英国统治阶层深感不安。
他们亲眼目睹了法国旧秩序的崩塌,担心这股革-命的浪潮会如汹涌的潮水般蔓延到英国,威胁到英国现有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于是,英国高层的态度开始发生显著转变,从最初的观望和某种程度上的幸灾乐祸,逐渐转变为对法国革-命的警惕和敌意。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体现在外交政策上,也深刻影响了英国国内的政治氛围。
从1790年开始,英国国内的政治氛围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一些地区,受法国革-命理念的影响,宪法信息协会纷纷成立。
协会成员们以“公民”互称,这一称呼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法国革-命色彩,彰显出他们对法国革-命理念的认同和向往。
这些协会通过组织讲座、讨论和宣传活动,积极传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呼吁英国进行政治改革。
与此同时,一些蓝领工人也组成了伦敦通讯协会。这些工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饱受剥削和压迫,他们渴望打破现有的政治垄断,争取到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这些团体的成立,反映了英国社会中一部分人对更广泛政治权利的强烈诉求,他们希望英国议会能够有更广泛的代表权,真正体现普通民众的利益。
1793年,法国大革-命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那就是法王路易十六被国民公会下令处决。
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激怒了英国。英国政府认为,法国革-命者的行为已经越过了底线,必须予以坚决回击。
于是,英国毅然决然地加入普奥等国开启的反法同盟,对法国发动了战争。战争的爆发使得英国国内的反法情绪迅速升温,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声音日益高涨。
保守派的观念从高层逐渐传播开来,他们强调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观,对法国革-命所倡导的激进变革持强烈的抵制态度。英国首相小威廉・皮特更是对亲法改革者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他认为这些改革者的思想和行为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镇压措施。1794年,皮特宣布暂停人身保护令,这一举措赋予了英国-军警不经审判就拘留囚犯的权力,极大地限制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不久之后,英国立法议会又通过了一项禁止40人以上会议的法律,试图从源头上遏制反对派的集会和抗议活动。
政府的间谍系统也全面启动,对改良主义团体的活动进行严密监视和报告。许多改革者因此受到了迫害,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苏格兰改革家托马斯・缪尔。
他因被指控犯有煽动罪,被判处了长达14年的监禁。那些敢于拿起武器反抗政府的少数人更是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被判处死刑、绞刑,甚至遭受分尸的极刑。
然而,政府的镇压并没有平息民众的怒火。
1795年,欧洲大部分地区(包括英国)遭遇了一场严重的饥荒,这场灾难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社会的动荡。在伦敦等地,面包骚乱此起彼伏,愤怒的人群不仅高呼和平,还高喊“打倒皮特”和“打倒英王乔治三世”。
尽管皮特政府和伦敦军警迅速采取行动,实施镇压,不断逮捕与流放异议者,但抗议声依然广泛存在于英国社会。
议会的少数派领袖,福克斯议员和他的同盟者对皮特政府的这些倒行逆施的举措表达了坚决的反对。他们警告说,皮特政府的高压政策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可能导致社会的全面崩溃。
从1789年到1793年的这4年间,法国大革-命传播的民主、人权等思想对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如同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英国传统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结构,推动了英国政治思想的转型。
英国的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对革-命的民主化力量感到兴奋,他们看到了法国革-命中蕴含的变革潜力,认为这可能会为英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他们同时也对革-命中的暴力和恐怖表示了关注,担心这种极端的手段会引发社会的混乱和失控。
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激发了英国的激进主义传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尽管在18世纪未期,激进主义因政府的镇压而一度沉寂,但这种思想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只是在暗中孕育力量。
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也促使英国保守主义的强化。保守派人士担心革-命思想会像野火一样蔓延,摧毁英国现有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他们强调维护传统、尊重权威,认为只有通过渐进的改革,才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上实现进步。
这种保守主义思潮与激进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进一步加剧了英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最终,英法两国不可避免地再度走上了另一个“新百年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国之间的军事对抗,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的碰撞。
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激进变革与英国的保守传统相互较量,这场斗争不仅决定了两国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历史进程。
而在这场漫长的较量中,英国逐渐会认识到,单纯的镇压和抵制无法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开始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一些渐进式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而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理念,也在英国社会中逐渐生根发芽,将给英国未来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
……
不久前,一篇充满宏大叙事的政论文悄然登上了巴黎《共和国报》的版面。这份报纸的身世不凡,严格来讲,它的前身是大革命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法国公报》,经过一系列的改造与变迁,才以《共和国报》的崭新面貌示人,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稳居共和国最重要官方报纸的宝座。
回溯往昔,在安德鲁-弗兰克成为共和国的第一执政官之前,《共和国报》在法国政治新闻刊物领域,那可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然而,安德鲁-弗兰克在政治生涯中,遭遇了一些政敌的猛烈攻击。这些政敌巧妙地借用《共和国报》的平台,对安德鲁进行大肆抨击,让他在政治舆论场上一度陷入被动。这种经历使得安德鲁在成功登上第一执政的高位后,内心的不满与报复心理油然而生。
他决心扶持一份完全听从自己指挥的报纸,以此来掌控舆论话语权。于是,他名下的《费加罗报》应运而生,在安德鲁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崛起,成为了他本人以及整个督政府的官方喉舌。
如今,尽管《共和国报》依然存在,并且作为共和国拨款资助的官方报刊,每年从法国政府那里获得的资金数额,甚至比风头正盛的《费加罗报》还要多。但时过境迁,曾经的辉煌已然不再,它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大大缩水。
直到克拉克接替巴泰勒米,成为外交部的一把手,这位出身新闻行业的新任共和国外长,凭借着对新闻媒体的深刻理解和敏锐嗅觉,看到了《共和国报》潜在的价值。
在慎重征求了第一执政的同意之后,克拉克果断出手,将《共和国报》收入囊中。随后,他对这份报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重塑,将其精心打造成外交领域的专属官方媒体。
克拉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脉资源,为《共和国报》引入了大量优质的外交新闻报道、独家的国际事务分析以及深度的外交政策解读,使其在新闻领域迅速站稳脚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期,在外交部长克拉克的诚挚请求下,安德鲁执政官以一个颇为独特的笔名“管杀不管填”,在外交部专属报刊《共和国报》上发表了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章,对当下的英法战争进行了重新定义,将其称之为“新百年战争”。
在这篇文章中,安德鲁深入剖析了法国与英国之间的冲突根源。他认为,英法之间的矛盾绝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经济利益、地缘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经济层面,两国在海外贸易、殖民地资源开发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都试图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地缘政治上,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一直是英法两国关注的焦点,双方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
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理念,与英国传统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这种理念上的冲突也进一步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更为关键的是,安德鲁明确指出,这场英法之战绝非短期的冲突,而是会持续很长时间,未来的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这位法兰西执政官也在文章中巧妙地暗示,这场被他定义为“新百年战争”的冲突,并非没有和平解决的可能。
就如同三百多年前那场漫长的英法战争一样,最终也可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画上句号。
安德鲁也强调,尽管战争已经成为当下政治常态,但法兰西第一执政并不反对与海峡对岸的英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和平谈判。
当然,如果小威廉・皮特依旧稳坐英国首相之位,那么英法之间的和谈前景无疑是黯淡无光的。
小威廉・皮特在政治生涯中,始终展现出强硬的外交立场和对法国革命的深深忌惮。他领导下的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将法国视为重大威胁,积极组织反法联盟,试图遏制法国的崛起。
在他的观念里,与法国的任何和谈都必须以法国全面屈服于英国的利益诉求为前提,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也因此,在小威廉・皮特担任首相期间,英法之间的和谈就只可能是“谈而不判”,沦为一场无限期的拉扯,变成一根筋两头堵。
之前的谈判,英国代表会依据皮特的强硬指示,提出诸多苛刻的条件,诸如要求法国放弃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扩张成果,大幅削减军事力量,甚至干涉法国的内政,试图恢复法国旧有的封建秩序。
而法国方面,历经大革命的洗礼,民族主义情绪高涨,革命政府绝不可能轻易接受这些损害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条款。
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僵持不下,每一次谈判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斥着激烈的争吵和利益的博弈,却始终无法达成实质性的协议,和谈进程一次次陷入僵局,最终不了了之。
基于此复杂且棘手的局势,远在巴黎的安德鲁执政官,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期待。他一直期待着“工程师”皮埃尔和“黄玫瑰”埃莉诺等人的努力。
…….
(https://www.vxqianqian.cc/3164/3164183/109075987.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