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 > 重生后,我只想在八零致富 > 第一百三十章 工艺的精髓

第一百三十章 工艺的精髓


就这样,李厂长反而成了韵逸的常客。

韵逸的专柜开业第一天,就收到了大量订单。

“林老师,”

王小芳兴奋地说,“您看这些订单,好多都是年轻人下的!”

林淑梅翻看着订单,笑着说:“这说明咱们的创新方向对了。年轻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关键是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正说着,张美玲跑进来:“林师傅,外面来了个人,说是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

林淑梅迎出去,看见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正在认真观察展台上的衣服。

“您好,我是韵逸的林淑梅。”

“啊,林师傅!”

那人转过身,热情地伸出手,“我是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陈学文。这次来是想和您谈个事。”

原来,省里准备编写一本《传统工艺传承录》,想把韵逸的创新经验收录进去。

“现在很多传统手艺都在消失,”

陈学文说,“但您这里却能把老手艺发扬光大,这个经验很值得总结。”

林淑梅有些意外:“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过说实话,我们也是在摸索中慢慢找到路子的。”

“这就更有价值了,”

陈学文说,“您能不能详细讲讲这个过程?对了,我听说你们还办了培训班?”

林淑梅把王小芳叫来,让她带陈学文参观培训教室。

“您看,”

她介绍道,“我们的培训分三个层次:基础班主要学习传统工艺的基本功;提高班开始接触创新技法;高级班则要求学员能够独立设计和改良。”

陈学文不停地记录:“这个体系很科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吗?”

“最重要的是要让学员理解工艺的精髓,”

林淑梅说,“不是简单地学会做,而是要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正说着,王淑英带着她的新作品来了。

这是一件改良旗袍,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元素,显得既典雅又活泼。

“这就是最好的例子,”

林淑梅指着衣服说,“王师傅以前是个下岗工人,现在不但掌握了技艺,还能创新设计。”

陈学文仔细查看着衣服的细节:“确实,这个创新很有意思。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这时,张美玲也拿来了她的作品。和以前那种追求表面时髦的风格完全不同,现在她的设计既讲究工艺,又不失新意。

“你们看,”

林淑梅欣慰地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手工艺传承的意义。”

陈学文若有所思:“林师傅,我想请您当《传统工艺传承录》的编委会顾问。您的经验对其他手工艺的传承也很有帮助。”

“这……”

林淑梅有些犹豫,“我怕水平不够。”

“您太谦虚了,”

陈学文说,“现在最缺的就是既懂传统又懂创新的人。对了,下个月省里要开传统工艺研讨会,您要不要来做个报告?”

就在这时,霍怀安带着一个意外的消息来了。

“淑梅,”

他兴冲冲地说,“市里决定把韵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什么?”

林淑梅惊讶地说,“这也太突然了。”

“不突然,”

陈学文笑着说,“其实我们已经关注韵逸很久了。这次的展示会更证明了你们的价值。”

“林老师,”

王小芳激动地说,“咱们是不是该好好庆祝一下?”

林淑梅却说:“庆祝可以,但更重要的是要想想怎么担起这个责任。非遗传承基地,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号。”

她拿出笔记本,开始列计划:

完善培训体系,编写标准教材,建立考核制度,记录传承谱系,加强技艺研究。

整理传统工艺,探索创新方向,建立技术档案,扩大传承范围。

开展公益课程,举办展示活动,接待参观交流。

“林师傅说得对,”

陈学文说,“非遗传承最重要的是把技艺传下去。不过您放心,研究所会给予支持的。”

正说着,王老和赵师傅也来了。听说这个消息,两位老人家都很高兴。

“好啊!”

王老说,“现在年轻人终于开始重视传统手艺了。”

赵师傅也说:“我那些老工具还在想找谁传呢,现在有着落了。”

林淑梅看着这些可敬的老艺人,“要不是有您们的支持,韵逸走不到今天。”

“诶,”

王老摆摆手,“是你有这个心。现在的年轻人,像你这样肯下功夫钻研的不多了。”

当天晚上,林淑梅坐在工作台前,翻看着这些年的记录本。

“在想什么呢?”

霍怀安倒了杯热茶给她。

“在想这些年的路,”

林淑梅说。

“是啊,”

霍怀安说,“你总能在守正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林淑梅喝了口茶:“现在责任更大了。非遗传承不只是教人做衣服,更重要的是传承这种工匠精神。”

第二天一早,林淑梅就召集全体员工和学员开会。

“大家都知道了,韵逸被列为非遗传承基地,”她说,“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从今天起,我们要有新的规划。”

她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重点:

建立传承档案,记录每位师傅的技艺特点。

整理工艺流程,保存创新经验,开展公益培训,面向社会开设体验课。

到学校做手工艺普及,提升技艺水平,深入研究传统工艺,建立技术交流平台。

“林老师,”

王小芳举手说,“我觉得还可以拍些教学视频,把一些基本工艺录下来。”

“好主意!”

林淑梅说,“现在有录像机了,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保存技艺。”

“淑梅,外面来了好多人,说是要报名学手艺!”

林淑梅走出去一看,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有下岗工人,有年轻姑娘,还有一些退休的老同志。

“林师傅,”

一位大姐说,“听说你们这里要开公益培训班,我们想来学学。”

林淑梅有些为难:“人这么多,场地恐怕不够……”

这时,县文化馆的李馆长来了:“这个好办,可以借用文化馆的场地。正好我们也想开展非遗传承活动。”

就这样,韵逸的公益培训班在文化馆开课了。

林淑梅特意设计了简单易学的课程,让大家能真正感受到手工艺的魅力。


  (https://www.vxqianqian.cc/2268/2268135/11111014.html)


1秒记住千千小说:www.vxqianqian.cc。手机版阅读网址:m.vxqianqian.cc